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七月节,立字解见春(立春)。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。
中医讲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所以秋季养生也要和天地相应,重在除热化湿,助消化,利用好秋金阳降收敛之势,润肺清肠。
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三候:“一候凉风至;二候白露生;三候寒蝉鸣。”

凉风至: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,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。
白露降: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。
寒蝉鸣: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,也开始鸣叫。
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,也是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,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,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
清淡饮食,少出大汗
饮食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,不宜出大汗。药王孙思邈《养生》曰:「此月肝心少气,肺脏独旺,宜安静性情,增咸减辛,助气补筋,以养脾胃」。
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秋在五行属金,五脏属肺,可借酸味收敛肺气。
艾灸关元,以养元阴
丹田是养生重要部位,在气海和关元二穴之间。丹田灸以「春夏养阳, 秋冬养阴」为准则,春夏灸气海以养元阳,秋冬灸关元以养元阴,引气归元,调养阴阳。
暖胃健脾,除热化湿
早秋尚有暑热,脾伤于湿,不能运化水湿,水湿停聚而生痰,为冬天的咳嗽种下病根。养生需要暖胃健脾,食用桂圆、大枣等温暖的食物。
这里讲的除热并不是吃生冷的东西,而是祛除「虚火」。秋主燥,主肺,肺主皮毛。很多阴虚的朋友会觉得喉咙发干,皮肤粗糙,适宜吃点茶水,滋润皮肤。
清肺润燥,疏气柔肝
肺与秋季相应,而秋季干燥,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,易产生疾病。
因此,需要润燥、养阴、润肺。可适当食用如芝麻、蜂蜜、百合、杏仁、乳品等柔润食品,益胃生津,有益健康。另外,肺盛之时易影响肝,而肝主情志,疏泄气血,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表现,可通过养阴、柔肝、疏解等方法调理。
夏秋交替之际,气候变化剧烈,若不注意,很可能会使旧病复发、或诱发新病,所以要做好预防措施。
防腹泻
俗话说:“一夏无病三分虚”。立秋后,人的食欲会逐渐变好,而脾胃长期处于“虚弱”的状态,很容易增加胃肠的负担,导致腹泻、呕吐等。
建议:可适量吃些祛湿的食物:薏苡仁、赤小豆、茯苓、陈皮、山药等。也可将祛湿食物按比例搭配,制成茶饮、每天泡水喝。
重清补
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,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,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,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,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,使长期处于“虚弱”的肠胃难以承受,导致消化功能紊乱。
建议:要注意情绪调节,做到内心安宁、心情舒畅,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。
防暑降温
虽然天气逐渐转凉,但白天的气温还是非常热,且有时,暑气十分逼人。
建议:正确穿“薄衣”。中医认为“春捂秋冻”,秋天天气逐渐转凉,但室内温度较高,在室内可少穿些衣服,出门后穿一件单衣,尽量不加外套即可。
立秋后,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早起;“早卧早起,与鸡具兴”。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,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,且防收敛太过。
饮食调养,秋天宜收不宜散。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,进入了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阶段。由于初秋时节,暑热未消,气温仍然很高。加之时有阴雨绵绵,湿气较重,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,饮食上要格外注意。宜滋阴润肺,忌辛辣油腻。
宜:滋阴润肺
适当多食滋阴润肺、养胃生津的食物,酸味果蔬也应常食用,这些包括萝卜、西红柿、山药、扁豆、藕、茭白、南瓜、豆腐、莲子、桂圆、糯米等。
忌:辛辣油腻
忌吃或少吃辛辣、热燥、油腻的食物,少饮酒。进补时忌虚实不分、多多益善。
食用瓜类水果应谨慎,脾胃虚寒者更应以此为禁忌。梨吃过多会伤脾胃,胃寒腹泻者应忌食。
大德中医馆
国家级名老中医·省市级名老中医
每周坐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