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兴大德中医馆 欢迎您!今天是: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
中医养生
我要分享

立秋时节 | 辛丑年还没出伏已经入秋,这些知识您知道吗?

时间:2021-12-25 08:24:00    作者:大德中医馆    阅读:次    字体大小:


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,意味着暑去凉来、秋天将至。但其实立秋时伏天还没过去,所以常常是“秋已立,暑难消”。因此,在这秋夏相交之际,养生显得尤为重要。



中医讲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所以秋季养生也要和天地相应,重在除热化湿,助消化,利用好秋金阳降收敛之势,润肺清肠。

图片


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三候:“一候凉风至;二候白露生;三候寒蝉鸣。”

图片


一候:凉风至


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,温变而凉气始肃也。可以感到风中的清凉,已经不同于暑热时的温风了。



二候:白露降


大雨之后,清凉风来,而天气下降,茫茫而白者,尚未凝珠,故曰白露。降示秋金之白色也。


清晨有白茫茫的雾气了,尚未凝结成珠,这恰好显示了秋天在五行中属于金,属于白色。



三候:寒蝉鸣


天冷时叫声低微的蝉即为寒蝉,立秋以后的秋蝉只能叫出很单调的短音,有悲苦之感。寒蝉凄切,是古诗词中重要意象之一,表达悲戚之情,诉离殇。



夏秋交替之际,气候变化剧烈,若不注意,很可能会使旧病复发、或诱发新病,所以要做好预防措施。


一、防腹泻。立秋后,人的食欲会逐渐变好,而脾胃长期处于“虚弱”的状态,很容易增加胃肠的负担,导致腹泻、呕吐等。


建议:可适量吃些祛湿的食物:薏苡仁、赤小豆、茯苓、陈皮、山药等。也可将祛湿食物按比例搭配,制成茶饮、每天泡水喝。

图片


二、防秋燥。中医认为“秋内应于肺”而肺为“娇脏”。立秋后,天气逐渐干燥,肺气虚会使身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降低,容易情绪低落,应做好措施防秋燥。


建议:要注意情绪调节,做到内心安宁、心情舒畅,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应主动排解。


三、防暑降温。中医认为“春捂秋冻”,秋天天气逐渐转凉,但室内温度较高,在室内可少穿些衣服,出门后穿一件单衣,尽量不加外套即可。


立秋后,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早起;过段时间,天气更凉爽后,加强体育锻炼,有助于气血运行、疏导肺气。




1、茄子。民谚有:立夏栽茄子,立秋吃茄子。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。在这个季节吃些茄子能降“火气”,除秋燥。



2、南瓜。南瓜被认为是“抢秋膘”的首选食物。它具有润燥的功效,同时能给人以饱腹感,因此认为吃了南瓜能够储备过冬的能量。



3、杏仁。杏仁对干咳无痰、肺虚久咳等症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,非常适合秋季食用。除了有较好的润肺养肺功效之外,杏仁还有益于心脏健康,减缓细胞衰老的速度。



4、蜂蜜。蜂蜜有养阴润燥、补益脾胃、润肠通便的作用,能有效缓解口干、鼻干、皮肤干燥、大便干结等秋季常见问题。


另外,蜂蜜还能有效缓解人体疲劳,对于解秋乏有较好的功效。



1、养阴为上。饮食应以“少辛多酸”为原则,选择口味清淡、润肺养血的食物,以养护阴气。少食葱、姜、辣椒等辛味之品,多食酸味水果、芝麻、粳米、蜂蜜、枇杷、菠萝、乳制品等润肺食物。


2、宁心养神。进入秋天,气候干燥,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焦躁,应宁心养神、保持平和的心态,避免心烦。



可以通过练习静坐、闭目养神等方式来调节气息、消除焦躁、养护心气,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干燥的秋季,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,静心凝神、强身健体尤为重要。


3、早睡早起。立秋后,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、沉降,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。在起居上应做到“早睡早起”,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,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。


4、适度运动。立秋后,运动量应由小到大,循序渐进,锻炼时身体发热,微微汗出即可。可以选择太极拳、瑜伽、八段锦、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操。不适合选择运动量大的运动,避免运动后出汗过多,容易使邪气趁虚而入。尤其是老人、体质虚弱者更要注意运动适度。



5、秋季进补。中医有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现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。但注意不可乱补,不要无病进补和不分虚实滥补。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,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。虚病有阴虚、阳虚、气虚、气血虚之分,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,否则适得其反。







大德中医馆

国家级名老中医·省市级名老中医

每周坐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