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办公室从早坐到晚,只有喝水、上厕所才会起身,连午饭为了节约时间都是点外卖,久坐不动是工作中的常态,也是拼搏向上的姿态。
但时间久了明显感觉到腰部酸痛,有时候连着腿都会阵阵发麻。

多人觉得自己腰疼就怀疑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,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。
中医疼痛科——刘小焱
明代御医龚氏第十一代传人
主治中医师(行医20余年)
临床擅长
擅长运用针灸/推拿治疗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腰酸背疼、坐骨神经痛头晕目眩、脚踝关节痛、肘关节疼痛便秘、腱鞘炎、妇科疾病等治疗与调理,临床经验丰富,疗效显著。
医师简介
师从明朝御医时代龚氏传入,祖传中医,用传统的号称点穴,伸手知健康,五行定乾坤,上医治未病,从医二十几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,用独特理疗方法减少您疾病造成的痛苦。
预约热线:0572-6676666
刘医生说,除了年龄增长,一些不正确的姿势也有可能引发腰椎间盘突出。

年龄增长
随着年龄的增长,以及在日常生活工作中,腰椎间盘不断遭受脊柱纵轴的挤压力、牵拉力和扭转力等外力作用,使椎间盘不断发生退行性变,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,而失去弹性,继之使椎间隙变窄,周围韧带松弛,或产生裂隙,导致髓核向后或者向外突出,从而发生腰椎间盘突出。
急性或慢性损伤
当椎间盘突然或连续受到不平衡外力作用时,比如
●弯腰提取重物
●姿势不当或准备欠充分的情况下搬动或抬举重物
●长时间弯腰后猛然伸腰

使椎间盘后部压力增加,甚至由于腰部的轻微扭动
●弯腰洗脸时
●打喷嚏或咳嗽后
引起椎间盘纤维环破裂、髓核向后侧或后外侧突出。
此外,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,经常对着电脑工作、玩游戏,经常拿着平板电脑、窝在沙发里一玩就是几小时的人,这些人群也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的后备军。
容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的人群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:少运动。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平常很少有运动的时间,身体机能下降、肌肉不足以支撑腰椎所需要的力量。另外,长时间坐着不动,长期不正确的姿势容易导致脊椎变形。
腰椎间盘突出危害的主要还是疼痛。一个是腰痛,还有一个是腿痛。严重一些,会引发下肢肌力变化,下肢针刺样改变,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少数非常严重的患者,会导致大小便功能异常,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必须紧急到医院就诊,得到医生的合理的建议和治疗。
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或功能障碍,腰椎间盘突出只是结果,这个结果多是肌肉、韧带等软组织应力改变所造成的,软组织粘连变性是造成疼痛的主要原因。
打个比方,脊柱是电线杆,肌肉韧带是两侧的电线,电线杆倒了,只扶正电线杆,绷紧的电线却不去松解,那么电线杆最后还是会倒掉,这也是有些腰痛反复出现的原因。
刘小焱医生说,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腰腿疼、痹病范畴。中医认为腰为肾之腑,故腰痛一症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,肾脉贯脊,取肾俞可调益肾气。
针灸医生在脊柱两侧膀胱经进行放松肌肉治疗,可以缓解背部肌肉痉挛,改善腰部血液循环,促进新陈代谢,加快局部炎性物质的吸收,有利于消除无菌性炎症,减轻神经根周围的水肿。
运用腰部扳法,可以调整腰椎后关节的力学平衡关系,改变髓核与神经根的相对解剖位置关系,起到松解黏连的作用。
中医针刺能够即时止痛,可减轻患者痛苦,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;其次,针刺具有整体调节作用,强筋壮骨,减少复发。
很多人对针灸治疗有心理恐惧,怕疼,这是一个误区,针灸有些许酸、麻、重、胀、热的感觉,不用过于担心害怕。

刘医生最近接诊了一位典型的腰痛患者,经过针灸治疗后,已经有明显好转。
40岁的陈先生,腰痛反复发作,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史,前两天不慎扭伤腰部而腰痛加重,伴左下肢放射痛,活动不利。经介绍来到长兴大德中医馆,找到刘小焱医师。
就诊时腰部疼痛剧烈,刘医生辨证之后,立即针刺,并配合其它的治疗方式,留针半小时,取针后,疼痛缓解大半,立竿见影,患者感到很欣喜,愁云一扫而光,后面又陆续治疗10余次,疼痛完全消失。
经常穿露腰装,暴露腰部受风受凉;不恰当的搬重物姿势、跷二郎腿、长时间坐软沙发、葛优躺、靠在床上看书、玩手机等动作都会对腰部产生比较大的伤害。
为预防腰痛的发生,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,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及掌握用力的速度及力度。

研究证实,腰肌力量强的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少,刘医生推荐了两个简单有效的锻炼动作,大家平时可以在家做做,增强腰部力量。
飞燕式
在地面或硬板床上,俯卧吸气头、颈、胸及双腿同时抬高,两臂向后伸,仅腰部贴着床,使身体呈反弓形呼气还原。
或在腹部垫一个枕头,将头、腿抬到和腰椎在一条直线上即可,5~10次/组,2~3组/日。
拱桥式

取仰卧位,双腿屈曲,头、双肘、双足为着力点,用力将躯干和下肢离开床面,做腰背肌的过伸锻炼,30秒/次,10个/组,2~3组/日。
刘医生提醒:做飞燕式锻炼一定要在症状缓解期,这样有助于增强腰背肌的力量。急性腰腿痛或腰椎肩盘突出发作时,应当休息,停止锻炼并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功能锻炼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遵循循序渐进、持之以恒的原则进行。

大德中医馆
国家级名老中医·省市级名老中医
每周坐诊